首页 > 公司新闻 >
行业新闻丨开年"搞事",美联储降息还有戏吗?机构发"定心丸":2024不必再"躺平当赢"

行业新闻丨开年"搞事",美联储降息还有戏吗?机构发"定心丸":2024不必再"躺平当赢"

2024-01-04 15:50:45


NEWS

国内外时事新闻精选

开年"搞事",美联储降息还有戏吗?机构发"定心丸":2024不必再"躺平当赢"



今日要闻

新年伊始,美联储给全球市场带来了一个不怎么满意的“答案”。

美联储1月4日的货币决策会议,表示高利率会保持更久,同时并没对市场期待已久的“降息”,给出实质性信息。受此影响,1月4日A股和港股等市场纷纷低开低走。

但好在这只是美联储2024年第一次会议,从各大机构分析来看,基于美联储货币政策连贯性,2024年内降息依然值得期待,最快或于5月出现降息。美联储降息叠加国内宏观经济温和复苏,人民币则有望继续升值态势,吸引外资重新流入国内资产,2024年外资流入A股的资金量或会超过2000亿元。

机构分析进一步指出,2024年资产配置策略可以较2023年积极些,择时与配置并重,不必再固守“躺平当赢”的极端保守策略。但机构特别提及,科技股很多是微盘股,微盘股交易策略在2024年可能会阶段性失效,需警惕策略拥挤度过高与边际效用递减问题。


今日要闻

新年外资流入A股或超2000亿元

根据1月4日凌晨美联储公布的最新一期货币政策会议纪要,美联储决策者对遏制住高通胀显得更有信心,认为通胀上行的风险下降,预计未来一年可能适合降息,但利率路径还很不确定,有多名决策者认为,可能高利率会保持更久。根据纪要,多数美联储官员指出,他们的利率路径预测“不确定性异常高”,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息。多名官员表示,环境可能需要将高利率保持的时间比他们目前预计的久。

受此影响,隔夜美国三大股指集体收跌。1月4日,不仅伦敦金现等资产均低开低走,A股和港股双双低开,早盘创业板更是跌逾2%。市场分析人士指出,美联储本次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已不是“加息”,而是没对“停止加息并降息”给出实质性信息。“过去一段时间里,美联储持续加息给全球资产带来巨大扰动。到2023年底才开始逐渐放缓节奏并开始释放出后续降息信号,这也是市场最为关心的地方。但最新的会议纪要并没有对此做出进一步安排,算是市场预期暂时落空吧。”

但从各大公募前瞻预判来看,放眼2024年美联储降息预期依然值得期待。中加基金在1月3日发布的2024年权益投资展望中指出,从美联储2023年12月议息会议信息来看,点阵图暗示加息已达峰,2024年预期降息次数由2次增至3次;降息预期升温,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明显下行,市场定价加息已达峰、最快2024年5月降息。

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,2024年美联储进入到降息周期,无论降息3次还是5次,人民币可能会继续延续升值的态势,重新回到“6字头”,会吸引外资重新流入人民币资产,大胆预测2024年外资流入A股市场的资金量应该超过2000亿元。

此外,华泰柏瑞基金认为,美国财政可能是2024年更值得注意的问题。2023年美国财政赤字扩张超预期,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1.7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3200亿美元。财政赤字推动美国经济持续超预期,但也使得2020年美国财政、货币宽松的双轮驱动状态变为了2023年财政加速、货币熄火的单轮减速状态,持续增长的偿债压力使得美国债务上限不断提升,也隐含了更大的未来衰退风险。


今日要闻

要注意三个宏观特征变化

除美联储利率走势外,实际上国内风险资产定价权更多在于国内宏观经济。在这方面,公募机构给出的预判也较为乐观。

中欧基金在1月2日发布的2024中国宏观经济展望中认为,中国经济具有逆周期政策支撑温和复苏,新年需寻找新质生产力方向超额机遇。

首先是财政政策方面。中欧基金分析到,不同于美国的财政退坡,中国财政脉冲将在2024年为经济增长提供正贡献,预计2024年财政方向将主要作用于基建投资,尤其是生产力区域布局调整、战略腹地建设;同时类比2023年的再融资债券发行工作,2024年地方债化解工作将继续平稳推进,债务风险有望不断缓释。

其次是货币政策。中欧基金预计,2024年货币政策将配合财政扩张维持灵活适度,力求精准有效,同时如果联储2024年中降息落地则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也会更加充裕。

再次是产业政策方面。中欧基金指出,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发展数字经济,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。打造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在二级市场,以新质生产力这一国家战略指引为牵引的机会主要集中在科技、制造两大板块,相应看好2024年硬科技方向的技术突破机会、渗透率提升机会。

根据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分析,2024年要注意新时代下三个宏观特征变化:

一是过去全球化分工带来的低通胀、高增长的有利环境正在过去。下一阶段,中国将进入低通胀、低增长阶段,低通胀源于过去十年需求不足,低增长下则要求稳中有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。

二是国内投资率向下,而海外投资率上升。国内投资率见顶下行,而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海外经济体投资率上行,这是一个逆全球化的趋势。因此,在国内、海外投资率背离的背景下,要注意供给逻辑,淡化需求逻辑(出海除外),要去寻找到供给端出清的行业,供给端改革的方向。

三是地产及收入预期下行的消费动能减弱。陈显顺发现,房价表现好的城市,消费表现也好,房价表现差的城市消费也较差。这意味着,若地产风险后续在B、C端共振下放大,负面影响会扩散至地产行业外。地产房价的稳定或者说泡沫的挤出,可能某种程度上会导致财富效应的收缩,这种负面的影响将会扩散至地产之外的行业,尤其是像消费类领域


作者:余世鹏 来源:券商中国(ID:quanshangcn)

最新动态
PLEASE CONTACT US
如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,请给我们发送电子邮件